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资讯 > 专题专栏 > 党建工作
敢问江湖两安澜
发布日期:2024-10-11   来源:  

连续16天的强降雨、迅猛上涨的河湖水位、74处堤防险情、60余万人受灾……今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九江遭遇了历史性汛情。37个日日夜夜、114次会商研判、496次站点预报、4277户转移安置、17.3万人抗洪抢险……全市上下风雨同舟,共克时艰。

党旗高高飘扬在防汛救灾第一线。(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刘家 摄)

面对来势汹汹的灾情险情,520万九江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九江考察对长江防洪工作提出“建设安澜长江”的重要嘱托,落实李强总理在九江一线检查指导防汛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指示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弘扬伟大抗洪精神,打好打赢了今年防汛抗洪这场硬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防汛答卷”。

洪水依然,大堤安然,市民生活有序。(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李涛渊 摄)

闻“汛”而动

凝聚起防汛抗洪强大合力

深夜,8个防汛应急响应工作组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成立;凌晨,13个方面防汛部署从市应急管理局发出;清早,5台大型排涝设备抵浔并迅速投入排涝抢险……这是今年我市防汛工作的真实写照。

今年6月18日,九江进入梅雨季,全市普降大到暴雨,雨情“四个超历史,一个首次”:连续降雨日数超历史、平均过程雨量超历史、最大点雨量超历史、台风停留时间超历史,九江气象台历史上首次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受持续降雨和长江、鄱阳湖“五河”来水综合影响,我市主要江河水位迅猛上涨,6月下旬后,修河、鄱阳湖、长江先后发生编号洪水,水位全面超警戒。

市应急管理局防汛抗旱科干部况文建介绍,长江九江站洪峰水位21.86米,鄱阳湖星子站洪峰水位21.56米,均列历史第7。修河永修站洪峰水位达23.73米,超历史最高水位(23.63米)0.1米。此外,博阳河、长河、武宁水等主要河流均发生超警戒以上洪水,最多时147座水库同时超汛限。

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上下迅速行动、全力应对,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各部门履职尽责、通力协作,解放军、武警部队、消防、专业森林消防和各社会救援力量闻“汛”而动、冲锋在前,广大干部群众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凝聚起防汛抗洪强大合力。

根据汛情发展态势,我市快速启动防汛应急响应、迅速开展响应行动。防汛值班室内,一天一会商、一天六调度,有针对性作出部署安排。

按照“631”递进式预报预警机制,我市实时监测云系变化、降雨落区、洪水涨势、城乡渍涝等情况,及时发布信息。科学研判水库水位涨势,准确把握洪水蓄泄,精细实施洪水调度,充分发挥水库拦洪、滞洪、削峰、错峰作用,提前错时腾库迎洪。

针对960余公里超警戒堤防,我市及时组织机关干部、群众、民兵和社会力量上堤驻守,按照“堤划段、段定人、人定责”原则,严格执行省防指巡堤查险“四个六”要诀和市防指巡堤查险工作规范,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科学战“汛”

防汛经验做法获国家防总肯定

夜幕降临,行走在41.36公里的江新洲堤坝上,一面面鲜艳的旗帜迎风招展,95个防汛哨所灯火通明,坝脚下,一串串防汛电灯随着夜色全部亮了起来。这是7月中旬,我市柴桑区江洲镇防汛场景。

江新洲是一座位于长江河道中心的冲积岛,与湖北省、安徽省隔江相望,全岛面积约108.38平方公里,是长江流域第三大居住岛屿,户籍人口近5万人。地理位置特殊,四面环水,常年饱受水患威胁,历来都是全市防汛抗洪抢险的主战场。

“今年汛期,江水涨得又快又猛。水势最大的时候,一天就涨了0.68米。5天内,防汛应急响应连跳4级。”柴桑区应急管理局局长刘玉南介绍,在江新洲启动防汛一级响应时,连夜发布了《防汛家书》,“江洲儿郎”从九江、南昌甚至外省赶回家乡,守堤坝、查险情,堵管涌……

探访“江洲经验”后发现,党旗红、人心齐、纪律严、制度实是江新洲堤坝稳固的“密码”。此外,江新洲巡堤查险时采取“三查一体推、高科技赋能”的做法,还获得国家防总、省防指的充分肯定。

同时被通报表扬的,还有永修县艾城镇“土专家”助力全覆盖巡查的典型做法。

巡堤查险是守护堤防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是科学战“汛”的有力抓手。今年汛期,九江累计投入巡堤查险人员30.79万人次,调动专业技术人员3987人,累计转移危险区群众11642人。

作为一个滨江临湖城市,防汛抗洪是九江干群的“必修课”和“必答题”,我市干部群众在与洪魔的斗争历史中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洪精神,积累了丰富的防汛经验。

针对今年汛情,我市第一时间举办党员干部防汛知识培训班,建立了两个防汛专家库。“家族式”的防汛经验“传帮带”也为防汛注入了新动力,巡堤查险队伍中的“父子兵”“兄弟连”“夫妻档”在堤坝上随处可见……

还有带探照功能的无人机、负责水情侦察的无人艇以及无人智控挖掘机、U型智能救生圈、水陆两栖橡皮艇、全国首艘大型水上综合救援工程船——“中国应急九江号”等,我市拥有一大批高科技“防汛利器”,让科技赋能防汛,构建起“耳目+喉舌”“看到+喊到”“人未到、执行先到”的防汛新模式。

以“迅”应“汛”

全力守护江湖安澜百姓安全

“濂溪区高垅乡附近发生堤坝崩岸险情,请速派人来处理。”7月5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接到一处险情报告。正在值班的工作人员迅速将险情信息报告市防指副指挥长、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曾宪奎。

险情就是命令,曾宪奎迅速调派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及庐山市森林消防大队前往崩岸点进行紧急处置,并在堤坝上查看水位落差、险段情况,与专家交流分析探讨崩岸原因及处理措施。

由于处理及时、抢险得当,该处崩岸险情得到有效遏制。在今年抢险救灾过程中,我市投入机械设备3920台(套),土石方9.6万余方,成功处置险情74处,所有险情均在第一时间科学处置到位。

针对修河超历史记录洪水,我市紧急调派21名防汛专家、580名武警官兵、50余名专业森林消防员赶赴永修县支援抗洪抢险。

针对7月2日超历史强降雨引发的城市内涝,我市出动抢险人员2000余人、排涝设备213台,组织排涝抢险和交通疏导,累计排出涝水2200余万方,维护了市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这些都是我市以“迅”应“汛”的具体做法。今年汛期,我市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调度抓总作用,加强联合会商、滚动会商,做到科学研判、高效指挥,实时掌握全市汛情发展趋势,统筹调配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

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还组建14个防汛专项督导组,每组配置至少1名水利专家,采取1组1地的方式,在各地督导指导防汛救灾各项防范举措落实,让防汛救灾工作更加有力。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针对汛情创新开展的“防汛十六法”,是市应急管理局在及时总结复盘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应对的基础上,从指挥决策、工程治理、物资及队伍保障、预案预警、责任落实、救援处置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梳理后提炼而成,在多次防大汛中得到检验。

在历经本世纪第二长时间的防汛应急响应期后,九江再一次赢得了抗洪救灾的胜利,长江岸边、鄱阳湖畔再次呈现出“江上千帆过、岸堤游人兴”的安澜景象。

这份“答卷”背后,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九江防汛工作的高度重视,是省委、省政府和省直部门的关心支持,是九江构建起运行高效的防汛抗洪指挥机制……(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程静)